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领苗乡风情,感非遗之美——羲和非遗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融水活动纪实(二)

作者:苗蕴腾,姚杰旻,孙健,杨琦,张春霖,杨梦   时间:2022-08-07   点击数:[]

圆满完成紧张的帮扶工作之后,实践队的队员们马上投入第二项任务,他们与指导老师一起走进苗乡山寨,探访苗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了解芦笙,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体验苗绣、剪纸,体味非遗技艺的奥妙;近距离接触苗族银饰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传承的创新与瓶颈;探索非遗的独特魅力,了解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所做出的努力、感受非遗传承发展背后的甘苦。

芦笙制银,传统技艺

融水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是全国苗族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梦鸣苗寨是体验苗族风情不可错过的打卡点,该点是易地搬迁保存最完好的纯木结构苗族古寨,高度还原了苗寨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是广西唯一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苗族传统工艺。芦笙前身为中原地区乐器竽,唐朝传入民族地区。通过聆听芦笙非遗传承人的介绍,队员们学习了芦笙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民族风俗,简单了解了芦笙的制作过程。芦笙的演奏,常常配合舞蹈,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关芦笙的歌舞也有所差异。

苗族银饰历史悠久,非遗项目传承人马贵兵是土生土长的苗家人,自幼跟随长辈走村串寨制作苗族银饰,20多年来用匠心传承手艺,用巧手打造无数精品,作品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奖。队员们认真观看了马贵兵加工银丝制成饰品的完整过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每一根银丝,都沾着他的汗水。马贵兵认为,为了更好地将这份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发展需要新鲜血液,他将自己的工作室变成了教室,开设了非遗文化学习中心,吸引更多年轻人来这里学习手工银器的制作。从传承人的讲述中得知,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苗族手工银器制造工艺正在焕发新的时代风采,一步一步登上更高的舞台,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希望能够有更多人关注这一文化传承。

刺绣织锦,绘就美景

苗族刺绣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较高水平。在一次“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英国行”活动上,身着民族盛装的苗族绣娘现场演绎了苗山里传承千年的苗绣技艺,一举惊艳了英伦时尚圈。在苗族小镇,队员们参观了苗族刺绣展览,拜访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展览馆有很多苗族手工刺绣制成的衣服帽子等等成品,十分精美。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介绍中,队员们了解到苗族人民传统日常服饰和重大场合所穿着特定服饰的精美。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苗族母亲会为自己的女儿绣一套精美的苗族服装。无论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居民,都希望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苗族刺绣服饰。融水县政府为了推动非遗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百姓致富,专门开设了苗族刺绣培训班,通过组织学习与实践,不仅可以提高苗、瑶等少数民族农村贫困、留守妇女的经济收入,同时还为到访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苗族文化的平台。

非遗传承人还向队员们介绍了苗族织锦机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该机构造精巧,相接关联,浑若一体。五色染成长命缕,万千情思织就锦。织锦机上流淌的不仅仅是绚丽华彩的锦缎,更是祖祖辈辈的温情和信仰。艳锦初成匹,剪彩可赋文。苗族文化在目光所及处熠熠生辉。

苗族剪纸,源远流长

一张纸,一把剪,指尖翻飞,栩栩如生。参观非遗文化馆时,队员们对苗乡剪纸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剪纸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细枝末梢处无不体现着土生土长苗族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历经岁月传承,剪纸已然成了当地苗族人生活的趣味之一。参观时,遇到了许多前来学习剪纸艺术的青年人,也欣赏了稚儿的奇思妙想,作品虽不成熟,却实在可爱。在欣赏剪纸作品时,负责人指着其中一幅告诉队员们,“这是我小孩剪的”,眉梢眼角难掩骄傲神色。

短暂的体验与学习,引起队员们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入思考,大家以当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亲身体验了我国多民族的文化之美,同时也看到社会各界人士为非遗文化保存传播传承发展所做的努力。大家深深感悟到,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让文化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融合之势,那些饱含各族人民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着不小的困惑。非遗文化保护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只有更多人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中,它的璀璨才能一直延续,才能绽放夺目的光芒。队员们呼吁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加入保护非遗文化的队伍中来,积极为提升民众的文化道德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而有所作为。大家还希望在未来中心的课程中,能加入更多非遗传统技艺与新兴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内容,打造非遗文化品牌课程,不断提升工大学子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审核:傅莉)

上一条:工程实践训练中心组织开展 “2022年教育部工程创客教育专家西部行”活动
下一条:融星光入梦,汇古技成川——羲和非遗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融水活动纪实(一)